党史学习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浸润:耳濡目染中的认同
14岁时在鸭绿江畔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碑下入团演讲的场景,深深印在90后青年申珊齐的脑海。如今她仍然能感受到因激动而加快的心跳声和耳边的风声。“我奶奶是一个有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从小就讲给我很多党的故事。我当时是同学里第一批入团的学生,就想起奶奶跟我讲过‘我当年是第一批入团的’。”她说:“这种荣耀感在我和奶奶之间实现了延续。”
作为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的成员之一,申珊齐发起了“分享家乡红色景点”的小视频拍摄活动。让同学们以视频形式带大家游览家乡的旅游景点,一边介绍景点故事,一边分享自己的经历。小视频发到同学们的群里,吃饭走路的碎片时间就能看一看,既听故事,又学党史。
雨花英烈们忠于党和祖国、舍生忘死的光荣事迹照亮了申珊齐的漫漫求学之路。“精神力量足以支撑我们持续奔跑。”她说。
青年人如何在生活中得到历史浸润?“我自己本身是学历史的,所以一直都很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外交学院80后青年教师王秋怡所教专业是国际关系研究,她认为立场站位是第一位的,在接触到很多外来的思想、外来的理论时,学党史可以让人更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王秋怡平时注重看党史类的书籍和资料,并在授课过程中穿插着讲党史故事。今年3月,她去看望自己一直资助的山西省五台县东峪口中学的学生,专门准备了一堂党史课。她希望在建党100周年的重要年份,自己能用生动有趣的讲述方式带孩子们重温历史。
二、使命:历史回响中的共鸣
革命年代,无数先进青年涌入“到延安去”的人潮。即使烽火岁月已然远去,延安何尝不是当下青年学生的精神向往。
90后青年张疏韵小时候去过陕西延安,“有一点小小的冲击”。她说:“延安似乎显得有点破旧,窑洞、土炕,比较艰苦。”张疏韵就读的西安交通大学在陕西西咸新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高科技、创新、智慧、绿色,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深入陕西腹地,那样一片朴素的土地上却孕育出无数革命果实,涌现出无数英勇的革命先烈。
“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此之好、如此便捷,对比之下触动很深。我们没办法作为时代亲历者在那个年代生活,但思想和精神可以代代传递。”张疏韵说。从一所普通师范院校考研到西交大,“西迁精神”一直在鼓舞着张疏韵。1955年交通大学从上海迁至西安,条件简陋也挡不住那一代人扎根黄土艰苦奋斗的热情。她说:“我们现在赶上了民族复兴的时代,是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阶段。对于党的精神的感受,我们的角度不一样,但在情感上是有共鸣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多是90后、00后,在改革开放开启的美好时代中出生和成长,几乎没有体会过中国曾经的贫穷和落后。我们应该怎么学党史?”00后青年朱镕宽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历史绵延不绝,流淌不息,唯有深度参与才能有所获益。到实践中去学习党史,到实践中去见证历史,朱镕宽认为:“不能仅是停留在了解党史,不能只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的层面,要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刻逻辑,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联系实践去学习,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办实事,解难题。”
三、深刻:时空对话中的共情
青年问:今天的我懊悔过去的我,恐惧未来的我。
李大钊答: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
这是一场在北京科技大学求是学会举行的“时空对话”,青年之问从李大钊的经典中找到解答。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学生杨凤琦也参与其中,她的思绪飘得很远。
1916年,27岁的李大钊写下《青春》一篇:“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那样浓烈、饱满、炙热。“就像触摸到那个时空的脉搏和心跳,活动带着指导和教育意义,引导我们成长。”杨凤琦说。
学习党史,与历史时空对话,不忘来时路,才能看清脚下并坚定勇敢地往前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报告团成员李晋珩说:“可能大部分人觉得党史课主要关注一些重大会议、一些重要战役等等,好像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但实际上,党史与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李晋珩说:“例如,我国举国同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实现群防群控,取得显著成就。我们这次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就与20世纪50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有很多相似之处。当时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各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民群众统一行动起来,直到今天我们国家也一直提倡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的光荣传统。”“在时空对话中国共产党党情,在历史眼光下观照现实,我们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可能就有了深化理解现实的角度。”李晋珩最后说。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