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院况概述 | 教学工作 | 师资队伍 | 党建工作 | 学团工作 | 教研科研 | 招生就业 | 专业认证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认证>>文件政策>>正文
二十八、师范类专业认证应知应会(二)
2020-08-21 09:32  

11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师范类专业认证根据第一、二、三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组织实施方式,设置了相应的认证工作程序。

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

第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7个阶段。

12

学校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原则上参评高校至少在提交认证申请前1年开始评建准备,主要任务是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学校层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成效,梳理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

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3

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必须达成一致?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种举证式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主要是通过参评专业的三个环节,来查证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是否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并给出认证结论。

所谓,即自己是怎么说的,参评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

自己是怎么做的,参评专业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形成性评价的措施与做法。

证明自己所说和所做的,参评专业要为证明自身达到标准要求,逐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的必须达成一致。

14

第二级认证考查具体包括哪些指标?

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8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

15

认证考查的五个度具体指什么?

1)培养效果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2)专业定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3)师资及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

4)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5)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16

认证的结论和周期?

认证结论分通过,有效期6”“有条件通过,有效期6”“不通过三种。

17

认证结论有什么用途?

通过二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袋,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

通过三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

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将为政府、高校、社会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

18

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培养目标的内容包括服务面向、服务定位和人才规格等内容。要对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的具体能力和表现有清晰的表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要求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19

什么是一践行三学会

一践行三学会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

20

认证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根本性的师范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对于担任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新的要求主要有:

1)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毕业要求。

2)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3)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4)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5)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

6)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

7)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关闭窗口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版权所有:教育科学学院